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 英雄不問出處
陳學庚與研發的農業機械(陳學庚團隊供圖)
他是江蘇人,卻扎根邊疆工作六十載;他只有中專學歷,卻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輩子只干了農業機械研究一件事,卻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兩次大提升。
他就是陳學庚,自稱“土八路”,習近平總書記卻對他說“英雄不問出處,一切人才都要在戰場上見分曉”。
推動新疆棉花生產兩次大提升
20 世紀 60 年代,江蘇一大批人來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設,陳學庚的父母就在其中。初中畢業后,陳學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團奎屯農校,選擇了分數線最高的農業機械專業。從此,陳學庚與農業機械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20 世紀 80 年代前,新疆棉花生產的總體水平很低,一到每年5月定苗和9月采收時節,新疆兵團就“機關關門、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還有60萬內地采棉大軍進疆,全民投身棉花生產。即便如此,1982 年新疆棉花面積僅占全國的 4.9%,總產量占全國的 4%,兵團平均畝單產也僅有 38.6 公斤。
針對地膜植棉農藝要求,兵團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機具聯合作業新理念,構建了以“種床整理、機械鋪膜、膜上打孔穴播、種孔覆土”為主要內容的鋪膜播種機械化技術體系。
陳學庚當時負責農七師 130團的地膜機研制小組,不到 2 年的時間,他就完成了 2BMS 系列機具研究,班次作業效率相當于300 個人工。在此之后,陳學庚團隊繼續加大力度改進鋪膜播種新機具,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和農藝要求,不間斷地研制推廣多種新機具,形成了系列新產品,完成了從成果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換全過程。
地膜植棉機械化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第一次提升,該項成果也獲得 1995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兵團提出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栽培新技術。為滿足機采棉種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陳學庚率領團隊提出了行距超窄配置新思路,研發成功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
陳學庚說:“精密播種機研究成功,科研團隊緊接著狠抓成果的推廣,當時‘有錢買種、沒錢買苗’的傳統理念根深蒂固,包括相當多的團長們都認為單粒精播風險太大。”
面對困難,陳學庚沒有退縮。2004年春播,科研團隊在農一師推廣棉花精量播種機,他們早晨起早從石河子出發去阿克蘇,1200公里路程當天晚上就趕到,期間行車時間超過15小時。
“當時調整機具都是團隊科研人員自己干,一個春播下來,現場講課、現場演示會、出苗現場觀摩會就進行了20多場,用事實改變了傳統理念。重視科研、重視成果推廣,是搞好科研工作的硬道理。”陳學庚說。
2014年,新疆棉花畝單產已提升為 155.7 公斤,新疆以占全國 42.3% 的面積,生產了占全國59.5% 棉花總產量,成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播種技術與裝備的創新促成新疆棉花產業的二次提升,徹底改變了新疆棉花生產落后的局面。
解決農田殘膜污染問題
地膜鋪蓋栽培技術為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讓新疆兵團棉花單產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這種方式產生的殘膜污染對生態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陳學庚針對新疆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為自己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做好殘膜回收研究,另一個就是加大力度研究提高機采棉花品質。
2014 年,陳學庚帶領團隊深入“農田殘膜治理項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在PE地膜機械化回收板塊,已取得突破壞性進展。
“農田殘膜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項技術能完成的。我們做的是PE地膜的回收,其實具體工作做起來非常艱難。我們主張使用降解膜,但是降解膜的價格是普通PE地膜的2~3倍,農民不是很容易接受,同時降解膜的增產效果達不到要求,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也會影響降解膜性能,因此解決農田殘膜污染問題不是一件容易事兒。”陳學庚說。
面對現實困難,陳學庚從2017年開始,提出了農機、農藝、農膜相結合的理念。從農藝栽培措施到地膜質量、到回收殘膜新型機具的研發,陳學庚全套同步進行。他把回收的殘膜進行二次加工處理,生產出其他產品,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已研制出十多種不同類型的殘膜回收新機具,為解決兵團農田殘膜污染問題做出了貢獻。
培養高層次人才
2018 年,陳學庚又有了一個身份:石河子大學研究員。
“為什么我叫自己‘土八路’,是因為我沒有碩士和博士學位,只是針對新疆兵團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攻克瓶頸,一點一點往前走。盡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沒能靜下心來做理論研究。”陳學庚說。
為了“補上”這一課,陳學庚選擇到石河子大學。“這是一所綜合性大學,高層次人才聚集,學術氛圍濃厚,對于總結、提煉過去的工作,靜下心來做理論梳理,有很大的優勢。”
陳學庚告訴記者,中國是農業機械制造和使用大國,卻不是農業機械制造的強國。從2004年通過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中國的發展才進入了“快車道”。
也正是為了促進中國農業機械研究的發展,做好高層次人才培養,特別是指導青年教師做科研,成為了當下陳學庚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都是帶著人沖鋒在農業一線,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今后,除了做理論提升,把這些知識傳授出去,對我同樣重要。獨木不成林,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難以發展的,依靠少數人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有組建一支強大的團隊,大家擰成一股繩往前沖,才能取得成功。”陳學庚說。
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英雄不問出處。很多人認為讀中專沒作為,其實能否創一番事業主要是靠自己,很多中專學歷的人比碩士和博士的成就要高,能力更強。學歷只是一紙敲門磚,中專畢業后也需要繼續努力,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回饋社會,成就自己。
關鍵字Tags:從中 中專 中專生 院士 英雄 不問 問出
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 英雄不問出處網址:http://www.cnpujin.cn/html/xxdt/xwkx/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