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農村職業教育承擔著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培養高素質農民和農村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對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豐富農民鄉村文化生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加快推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更多優質的鄉村建設人才,將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職業教育已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針對“三農”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越來越受到各地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逐步成為共識,初步構建起了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網絡體系,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教育培訓品牌項目,職業教育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之一。
一是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不斷健全。截至2019年底,全國舉辦設有農學或涉農專業的本科院校265所,舉辦涉農高職院校162所、涉農中職學校270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462所、縣級職教中心1949所、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機構)50042所,初步形成了多層級、廣覆蓋的涉農教育培訓網絡體系。
二是政府統籌、多部門協作,農村人才共同培養工作機制初步形成。根據2018年教育部職成司組織的職業教育大調研,調研的各縣初步形成了“政府統籌、共同參與、教育牽頭、部門協作、分工負責”的農村人才培養工作機制,健全了縣主要領導負責的職業教育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以完善的工作機制為保障,教育培訓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得到強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成為培育高素質農民的重要手段。農村職業學校和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緊跟區域社會發展需求,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探索形成了一些職業培訓新機制、新方法,對培養高素質農村人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農村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充分發揮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加強課程建設,開發鄉土特色教材,傳承優秀文化和傳統技藝,鞏固了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有效地化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仍是教育系統的短板
人才不興,則鄉村難興。雖然近幾年職業教育和培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但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仍然是短板,與鄉村振興的需求不適應。
農村職業教育招生困難,學農與離農現象并存。一是農科專業招生難,涉農職業教育農學特色淡化。由于招生困難,涉農職業學校數量與招生規模逐年萎縮,學校迫于生存,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銷、停辦農科專業,農學特色淡化。二是學農與離農現象并存,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在國家優惠政策的吸引下,部分學生進入學校時選擇了涉農專業,但后又通過轉專業、升學等方式離開涉農專業。此外,農業農村部相關調研報告表明,由于基層工作環境艱苦、薪資水平偏低、職業上升通道不暢,涉農專業畢業生選擇農業行業的意愿不高,大部分學生最終到不了建設鄉村的“主戰場”。
農村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弱,服務能力亟待加強。一是基層職業學校基礎能力薄弱,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農村職業學校面臨辦學條件差、服務能力弱、實訓基地建設落后與招生困難的惡性循環,在回應鄉村振興等社會需求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二是專業設置明顯滯后,固守傳統教育觀念。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發展,涉農專業已不再是過去傳統的“農”字頭的專業,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農村新業態的出現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提出了新要求。雖然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由審批制改成備案制,但仍缺乏靈活性,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
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質量有待提升,系統化培養尚未實現。一是教育培訓管理規范和教學標準不統一,評價機制不完善。由于涉農教育培訓機構隸屬于不同的部門,沒有統一的教育培訓標準和評價機制,培訓效果不理想。二是辦學模式缺少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性不強。大部分地區針對農民的學歷教育還停留在固定學制的全日制辦學模式,而“彈性學制”“農教融合、半農半讀”的教育模式缺少財政支持。三是重培訓輕學歷的現象普遍存在。基層普遍沒有建立培訓與學歷銜接機制以及系統化培養機制,“點式”培訓難以培養農民的可持續致富能力。
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缺少相關政策支持,改革發展后勁不足。一是沒有針對性政策,招生與就業問題突出。雖然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減免學費的政策已全面落實,但缺少針對涉農職業教育招生與就業的優惠政策,加之涉農行業本身缺少吸引力,致使農林牧漁類專業招生減少。二是相關機制不健全,涉農院校缺少開展涉農培訓的積極性。由于相關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政府購買的農民教育培訓項目排除了屬于公益一類的職業院校,大比例的培訓項目被民辦培訓機構承接,出現了民辦培訓機構承接培訓項目后到職業院校租借實訓設備和聘請教師的情況,嚴重挫傷了職業院校承接政府補貼性培訓項目的積極性。
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的建議
職教不進村,鄉村難振興。“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作出的決策部署。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加強組織領導,創新農村職業教育工作機制。堅持黨的統一領導,發揮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優勢,將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把涉農人才培養和就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規劃,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強化考核。各級政府要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縱向聯動、橫向協同”的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抓部署重落實。教育部門要做好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標準制訂、指導職業院校培養培訓工作和督導評價等工作;農業農村部門要做好農業農村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和農民教育培訓組織管理等工作;人社部門要做好農業農村人才激勵、推動就業政策服務落實和技工院校培養培訓等工作;財政部門要結合實際,逐步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金支持力度。
啟動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推動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健全多元辦學格局,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教育鏈和人才鏈與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銜接,增強職業教育受認可度和吸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具體工作包括:開展涉農人才培養與鄉村就業崗位大調研;制定以“定崗定編”就業為主的高素質鄉村人才吸引政策;建立健全縣、鄉、村教育培訓網絡體系;推動地方先行先試創立縣域農民學分銀行;啟動“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啟動涉農職業院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實施農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實施智慧農民信息化工程;實施涉農職成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啟動國家級農村職成教育示范縣引領工程。
加強輿論宣傳,營造重視鄉村人才培養的濃厚氛圍。教育部可協同相關部門組織鄉村創新創業比賽和職業技能大賽,開展多種多樣的組織交流活動。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和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等契機,重點宣傳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先進單位及個人,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表彰。加強對返鄉下鄉人才創業成功經驗的宣傳,發揮他們的“頭雁”效應。多部門共同努力,營造重視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培訓的濃厚氛圍,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終身教育研究室主任 趙志磊
關鍵字Tags:推動 農村 職業 職業教育 教育 高質量
推動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網址:http://www.cnpujin.cn/html/xxdt/xwkx/5415.html
- 上一篇:農業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經驗借鑒與政策建議
- 下一篇:劉京輝:從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中等職業教育工作的通知
- 2022年突破“五大重點”!教育部發布會聚焦職業教育工作
- 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定位: 政策考查、現實審視與施政建議
- 教育部: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千萬技能人才,中職招生規模回升
- 教育部、人社部出臺意見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
- 電大中等職業教育教育改革指導委員會成立籌備會在福州召開
- 明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總量達800萬
- 教育部:確保實現2010年中職學校到達830萬招生目標
- 四部門發文部署中職農村貧困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工作
- 《人民日報》評論:推動教育“由大到強”系統躍升